雖然環評是專業性很強的工作,普通人未必會看得懂所有的文件和數據,但一旦現實出現污染,受影響的民眾就可以邀請專業人士,去追查當初的環評,進行后續的索賠和問責。
對于社會普遍關注的環評亂象,在今年的兩會上,環保部部長陳吉寧帶來了令人振奮的好消息:“從今年開始,不論是人還是資產,沒有一家環評機構跟環保部有任何關系,我們把這件事情切割得干干凈凈。”
由于環評單位與環評審批機關存在利益關系,從而導致“環評”變“壞評”,是過去環評亂象的一個突出反映。環評機構因為有官方背景,有權力沒責任,只要企業錢給到位,環評就能包過。環評這樣一個旨在事先把關的制度設計,就此變成可有可無的擺設,對防治污染自然也沒法起到應有的作用。環保部率先進行“自我革命”,主動進行利益切割,推動完成環保系統環評機構的脫鉤改制,是對癥下藥之舉,具有以身作則的表率作用。
環評機構脫鉤摘帽,是治理環評領域亂象的重要突破口。但也要看到,僅僅是環保部門和環評機構的切割,難以保證所有問題迎刃而解。因為環評本身也是一種“權力”,它既然能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企業的生死,那企業就會有動力去“收買”。而且,在目前制度下,環評是由企業給環評機構付費,即便不存在腐敗的情況,環評機構也有可能受到“金主”態度的影響。當環評機構沒有了官方背景,在市場上求生存后,其獨立性更有可能受影響。
所以,邁出脫鉤摘帽的第一步后,還有更重要的任務,就是讓環評機構真正獨立發揮作用,而不能摘了權力的帽子,轉身卻投入資本的懷抱。這首先要求環保部門發揮積極的監管作用。很多環評機構雖然機制上獨立了,但人員還是原來的人員,和環保部門的人脈關系不可能徹底一刀兩斷。環保部門能否做到鐵面無私的監管,這是一個考驗。
讓人欣喜的是,環保部門對此已做出了一些配套的制度安排。比如建立全國環評監管平臺,所有的環評文件要上傳到這個平臺進行公開。透明是最好的監督,如果所有的環評材料和結果不僅環保部門能看,還都對社會公眾開放,那就是一種非常有力的監督制度安排。雖然環評是專業性很強的工作,普通人未必會看得懂所有的文件和數據,但一旦現實出現污染,受影響的民眾就可以邀請專業人士,去追查當初的環評,進行后續的索賠和問責。
過去環評領域的很多亂象,一個共性原因就是其都在“暗室”里運作。企業、環評機構甚至一些環保部門達成同謀,表面看所有的程序合法合規,但內里一推敲,各項數據都是按需編造的。要根治這些問題,除了讓環評機構的身份更獨立之外,更重要的是打開“暗室”,讓民眾以及環境公益組織等更多的制約力量發揮監督作用。
環評不只是企業和環評機構之間的事,民眾才是最大的利益相關方,增強民眾的話語權,是防治污染最有效的“武器”。(敬一山)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老虎園子怎么又有人下車
已是最后一篇
-
老虎園子怎么又有人下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