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弄清為什么學習,得先明白什么是學習。我們經常談學習,領導講學習,各級抓學習,那么,究竟什么是學習呢?《現代漢語規范詞典》對“學習”一詞這樣解釋:通過讀書、聽課、研究、實踐等手段獲取知識或技能。
《論語》第一句話,大家耳熟能詳:“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史上曾有許多名人對此言做過詮釋。譬如,朱熹曰:“既學而又時時習之,則所學者熟,而心中喜悅,其進自不能已也。”由此看,古人對學習有著深刻的理解與感悟,把“學”與“習”緊密結合起來,明確地告知人們:“學”與“習”兩者聯系統一、不可分割,學是前提,為了習;習是關鍵,鞏固所學,付諸實踐。以我之理解與見解,給“學習”下了這樣一個定義:學習,是通過讀書看報上網瀏覽、聽課作業練習復習、調查研究思考分析、培養培訓實踐鍛煉、參觀旅游考察訪問、溝通對話交流辯論、實驗論證總結借鑒等方法、手段和途徑,以獲取知識、信息、方法、技能、經驗,以開闊眼界、轉變觀念、增長才識、提高能力等。
從狹義上說,人們通常所說的學習,多指讀書看報;從廣義上講,是指一個人或組織、團隊,乃至人類從事的一切學習和社會實踐活動。一個人從生到死,就是一個學習與實踐的過程。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指的就是終生學習。學習與教育,不是小學,也不是高中,更不是大學,是一輩子的事情。同理,人類的一切社會活動,也不外乎學習、實踐與創造。那么,一個人,一個組織和團隊,一個民族、社會、國家和政黨,乃至人類,為什么要學習呢?
學習之目的。孔子把“以致用為綱、以德行為本”作為學習之道。《三字經》是我國古代的兒童識字課本,里面有這樣幾句話:“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回答的就是人為什么學習的問題。毛澤東同志在《改造我們的學習》一文中有一段精辟論述:“讀書是學習,使用也是學習,而且是更重要的學習”;“學習的目的全在于運用”。大家經常講“學而不用,學了沒用”、“學了不用,等于沒學”等話,就是強調學用一致的重要性。
學習之作用。從前,有一位大哲學家叫宋真宗,在其作《讀書樂》中說:“書中自有千鐘粟,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這意思就是說,讀好書可以做大官獲厚祿,可以取年輕漂亮的太太!“學而優則仕”,是中國人至今尊奉不變的“真理”!從隋開皇七年(587年),“諸州每年貢士三人”科舉之始,至清末廢止(1904年);從清末民初西學東漸,到改革開放之初恢復高考,視乎學習不外乎為了功名利祿!其實不然。曾國藩言:“世間極占地位的,是讀書一著。然讀書占地位,在人品上,不在勢位上”;“靜坐自我妄為,讀書即是立德”。林語堂先生說,學習能使人“開茅塞,除鄙見,得新知,增學問,廣識見,養性靈”;“讀書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成才”。我以為,一個人,不論是在校學習,還是工作后繼續學習,都是為了增長才知,更好地生活,發展進步,服務人民,貢獻社會,體現價值。
學習之繼承。人類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都是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不斷探求總結、實踐積累、繼承發展而來的。學習繼承發展人類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是今人和后人對前人與古人偉大勞動、偉大創造、偉大文明的尊奉,是必盡的社會與歷史責任。人類的學習,不外乎兩個方面的作用和好處:一是傳承人類祖先留給我們的精神文化及物質遺產,并以此為基礎發揚光大,再實踐再創造;二是幫助人們或人類尋求解決發展道路上所面臨的一切困難和問題的思路與辦法。歷史證明,學習對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一個政黨至關重要,是其發展進步的內在動力,也是其永葆活力、永立不敗之地的強大精神武器,更是其傳承文化、弘揚傳統、創造文明的不懈精神追求、歷史責任和永恒使命!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解放軍報:學以創業推動工作
已是最后一篇
-
解放軍報:學以創業推動工作